青年興(xing) 則國家興(xing) ,青年強則國家強。
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源。黨(dang) 的十八大以來,習(xi) 近平總書(shu) 記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,強調要發揮年輕科學家作用,使優(you) 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;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,使他們(men) 成為(wei) 科技創新主力軍(jun) ;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,支持青年人挑大梁、當主角。這為(wei) 博士後工作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,為(wei) 青年人才發展注入了強大思想引領力量。
黨(dang) 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博士後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習(xi) 近平總書(shu) 記關(guan) 於(yu) 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圍繞培養(yang) 機製、創新創業(ye) 、經費投入、服務保障等方麵持續改革創新,博士後人才成長迎來加速度,博士後製度成為(wei) 具有中國特色的培養(yang) 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製度,博士後群體(ti) 成為(wei) 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(jun) 。
一、鋪就高層次創新人才成長高速路
從(cong) 建立之時起,我國博士後製度就肩負著科技強國、培育人才的光輝使命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(chan) 業(ye) 變革迅猛發展,國家間競爭(zheng) 日趨激烈,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,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已經成為(wei) 緊迫的戰略性任務。
黨(dang) 的十八大以來,博士後工作頂層設計持續改革創新,改革完善博士後製度的意見、加強企業(ye)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設等政策措施落地,構建起符合青年人才特點的管理服務製度。嚴(yan) 把入口,打開出口,實施分類培養(yang) 、分類評價(jia) ,推動博士後從(cong) 事關(guan) 鍵核心技術和“卡脖子”領域研究;實施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、香江學者計劃、澳門青年學者計劃、中德博士後交流項目、博士後國(境)外學術交流項目等一係列重點項目,提高博士後培養(yang) 質量;舉(ju) 辦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(ye) 大賽,啟動企業(ye)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備案製改革,貫通產(chan) 學研鏈條,釋放博士後創新創業(ye) 活力;開展國家資助博士後研究人員計劃,通過日常經費分檔分類對博士後進行資助,強化服務保障,讓博士後安心安業(ye) 攀登科研高峰。
頂層設計不斷完善,製度活力、人才活力不斷激發,博士後製度吸引培養(yang) 了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青年人才。黨(dang) 的十八大以來,博士後招收培養(yang) 規模逐年擴大,博士後進站人數由2012年的1.25萬(wan) 人增長到2022年的3.2萬(wan) 人,2021年、2022年連續兩(liang) 年突破3萬(wan) 人,平均進站年齡31歲。持續強化博士後科研流動站、工作站平台建設。截至目前,已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352個(ge) ,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338個(ge) ,設站單位涵蓋國家經濟社會(hui) 發展各主要領域。博士後工作從(cong) 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擴展至企業(ye) 、園區;研究領域發展到13個(ge) 學科門類的110多個(ge) 一級學科,並鼓勵跨學科招收、培養(yang) 複合型博士後。
為(wei) 國留才、為(wei) 國選才、為(wei) 國育才,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實施以來,累計投入資助經費約15億(yi) 元,遴選資助2500名優(you) 秀博士後,逐漸形成品牌;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累計資助83億(yi) 元,資助博士後近12萬(wan) 人。中央財政、相關(guan) 地方、設站單位及社會(hui) 資金等多渠道投入機製日益健全,共同推動博士後事業(ye) 發展。上海“超級博士後”、江蘇“卓越博士後計劃”、湖北“博士後卓越人才跟蹤培養(yang) 計劃”、清華大學“水木學者計劃”、北京大學“博雅博士後項目”等,大大提升了博士後培養(yang) 質量和國際化水平。
博士後製度是青年人才開啟獨立科研生涯的重要積澱期、加油站。絕大部分出站博士後成為(wei) 單位的領軍(jun) 人才和科研骨幹,有150位院士在國內(nei) 從(cong) 事過博士後研究工作,他們(men) 當選院士時的平均年齡比其他院士年輕3歲。博士後研究人員成為(wei) 最活躍、最具創新能力的高層次青年人才群體(ti) 。
二、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生力軍(jun)
創新之道,唯在得人。博士後年齡大多為(wei) 28至35歲,處於(yu) 創新創造的黃金年齡,最易湧現出新思想、新理論、新技術和新方法,是加強基礎前沿領域攻關(guan) 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、加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。
服務國家戰略需求,是博士後製度的使命所在、價(jia) 值所向。博士後工作堅持“四個(ge) 麵向”,堅持與(yu) 經濟社會(hui) 發展同頻共振,與(yu) 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相銜接,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大局,促進人才、科技、經濟的緊密結合。從(cong) “嫦娥五號”到“慧眼”衛星,從(cong) 高速磁懸浮列車到“京華號”盾構機,再到無人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,黨(dang) 的十八大以來,一批基礎前沿、戰略高技術和社會(hui) 民生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引人注目,這些成就的背後,都閃耀著博士後群體(ti) 的智慧光芒。
錨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緊跟世界科技前沿,勇闖科技“無人區”,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前沿技術攻關(guan) ,實現了更多“0”到“1”的突破。截至2019年,博士後作為(wei) 主要參加人,申獲國家級基金項目4.2萬(wan) 項,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539項。87位在站博士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、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。2018年《細胞》雜誌在線發表封麵文章,中國科學家率先突破體(ti) 細胞克隆猴技術,培育出世界首個(ge) 體(ti) 細胞克隆猴。文章第一作者、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後劉真,是2017年“博新計劃”入選者。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博士後邱晨光,作為(wei) 第一作者在《科學》發表論文,率先在國際上提出並實現了狄拉克冷源晶體(ti) 管,在低功耗器件領域取得新突破。
科研成果接地氣,麵向經濟主戰場凝練科研方向,明確科研課題。在袁隆平雜交稻創新團隊中,鄧啟雲(yun) 等博士後跨越育種的禁區,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;武漢大學“北鬥導航”博士後科研團隊完成“北鬥組網”;中船705所博士後研究團隊完成一係列水下武器裝備關(guan) 鍵技術攻關(guan) 。“十三五”時期,博士後共承擔國家級項目9萬(wan) 個(ge) ,省部級項目8萬(wan) 個(ge) ,其他各類項目12萬(wan) 個(ge) ,平均每位博士後人員承擔2個(ge) 以上研究項目。
把個(ge) 人理想融入國家需要,把論文寫(xie) 在祖國大地上。吉林農(nong) 業(ye) 大學博士後們(men) 在李玉院士指導下,為(wei) 國家級貧困縣提供符合當地氣候和產(chan) 業(ye) 需求的菌種等資源和栽培技術,讓“小木耳”成為(wei) 了“大產(chan) 業(ye) ”。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李維義(yi) 在四川涼山州鹽源縣人民醫院建立專(zhuan) 門工作室,累計為(wei) 500名群眾(zhong) 進行免費義(yi) 診。“觀念革新+科技創新”讓荒涼之地掘金,智慧汗水把高寒地區、苦旱之地變成花果山、米糧川。博士後科技服務團開辦至今,累計選派1900餘(yu) 名專(zhuan) 家和博士後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服務。各領域博士後走農(nong) 家、進地頭,下工廠、到學校,助推基層關(guan) 鍵科技創新、引領地方優(you) 勢產(chan) 業(ye) 升級,成為(wei) 服務脫貧攻堅、助力鄉(xiang) 村振興(xing) 戰略的排頭兵。
戰略高技術領域到高端產(chan) 業(ye) ,民生科技領域到國防科技創新,各行業(ye) 各戰線,廣大博士後深懷愛國之心、砥礪報國之誌,緊緊圍繞經濟競爭(zheng) 力的核心關(guan) 鍵、社會(hui) 發展的瓶頸製約、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,潛心研究推動關(guan) 鍵領域取得新進展。
三、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的催化劑
2021年12月,第一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(ye) 大賽總決(jue) 賽在廣東(dong) 佛山舉(ju) 行,這是我國博士後製度建立以來首次舉(ju) 辦的全國性創新創業(ye) 賽事。大賽共吸引5000多個(ge) 團隊、2.4萬(wan) 人報名參賽,經過層層選拔,共有47個(ge) 代表團1400多個(ge) 團隊項目進入總決(jue) 賽,決(jue) 出金銀銅獎273個(ge) ,總獎金超1200萬(wan) 元。國產(chan) 疫苗、微納芯片、低溫快充鋰金屬電池等一項項前沿技術亮相大賽現場,凝聚著博士後在重大科技創新中的“硬核”力量,釋放出成果轉化的強勁磁力。大賽現場簽約項目55個(ge) ,意向合作金額約12億(yi) 元,激發出博士後青年人才建功立業(ye) 新時代的使命擔當。
為(wei) 總結第一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(ye) 大賽成功經驗,推進博士後科研成果與(yu) 企業(ye) 需求深入對接,激發博士後創新潛能,釋放博士後創業(ye) 活力,推進“卡脖子”關(guan) 鍵技術難題破解和博士後科研成果轉化,2022年6月,印發《全國博士後管委會(hui) 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(hui) 關(guan) 於(yu) 開展全國博士後揭榜領題常態化活動的通知》(博管辦〔2022〕65號),搭建了全國博士後揭榜領題交流對接平台,征集技術攻關(guan) 需求和博士後科研成果轉化需求,線上組織張榜和揭榜對接。2023年4月,首屆全國博士後揭榜領題現場交流對接係列活動在安徽合肥舉(ju) 辦。係列活動共吸引了150多家企業(ye) 、科研院所,200多名博士、博士後參加,現場成功對接博士後項目融資需求近1.2億(yi) 元。人民網、新華網、中國青年報等20多家新聞媒體(ti) 對係列活動進行了報道,係列活動圖文直播吸引了70多萬(wan) 人次觀看,相關(guan) 報道瀏覽量達100多萬(wan) 人次。
四、探索創新型青年人才發展製度體(ti) 係
我國博士後製度從(cong) 一開始就為(wei) 高層次人才培養(yang) 使用開辟了“製度特區”,突破了傳(chuan) 統人事管理體(ti) 製在戶籍管理、人事關(guan) 係、職稱評定、人員編製、學科交叉等方麵的限製。在“特區”裏,由國家和單位提供一定的生活、科研費用,培養(yang) 獨立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。科研經費、工資待遇、住房條件、職稱評定、家屬隨遷等方麵的政策傾(qing) 斜,解決(jue) 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後顧之憂,極大地鼓舞了博士後攻克技術難關(guan) 、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。
堅持培養(yang) 使用相結合,是博士後工作的生命力所在。在企業(ye) 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,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業(ye) 共同培養(yang) 人才,是我國博士後製度的創新,實現了產(chan) 業(ye) 鏈、技術鏈和人才鏈的有機融合。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吸引了一大批博士後到高新技術企業(ye) ,結合產(chan) 業(ye) 發展開展研究,承擔國家戰略性新興(xing) 產(chan) 業(ye) 發展、重大科技攻關(guan) 和關(guan) 鍵技術突破任務。為(wei) 進一步加強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設,2021年恩佐娱乐注册社會(hui) 保障部、全國博士後管委會(hui) 印發《關(guan) 於(yu) 進一步加強企業(ye) 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設的通知》(人社部發〔2021〕88號),啟動了工作站新設站備案製改革,同時對工作站實行動態管理。2022年,全國博士後管委會(hui) 辦公室印發《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新設站工作指南(試行)》(博管辦〔2022〕28號),進一步明確了新設站備案條件、程序和工作要求。備案製改革以來,共備案新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698家。人才技術優(you) 勢與(yu) 企業(ye) 的市場開發優(you) 勢有機結合起來,為(wei)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一批博士後攜“硬科技”成果創業(ye) ,企業(ye) 成長為(wei) 瞪羚企業(ye) 、獨角獸(shou) 企業(ye) ,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成為(wei) 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的催化劑,鍛造高級技術專(zhuan) 家的孵化器。
在改革中建立,在實踐中完善。近年來,應對國際人才競爭(zheng) 和經濟社會(hui) 發展需要,各地結合實際,探索實施促進創新型青年人才發展政策措施,推動博士後人員獨立參與(yu) 重大基礎前沿問題研究,實現由科研活動參與(yu) 者向科技創新組織領導者的根本性轉變。廣東(dong) 實施政策、培養(yang) 、引才、平台、扶持、服務“六個(ge) 創新”;山東(dong) 組建全國首家融合“博士後站+博士後創新創業(ye) 實踐基地+創投風投機構”的博士後平台間的協作聯盟;福建省推出海峽博士後交流資助計劃;四川鼓勵事業(ye) 單位結合實際對引進的出站博士後實行年薪製、協議工資製、項目工資等多種分配方式;廣西啟動博士後聯合培養(yang) “扶搖”計劃……支持博士後發展、激發博士後活力的好政策、好做法,聚焦高端、創新和高效,將博士後製度塑造成為(wei) 發展新優(you) 勢的重要抓手。
黨(dang) 的二十大強調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(hui) 主義(yi)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、戰略性支撐,將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與(yu) 科教興(xing) 國戰略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係統安排部署。習(xi) 近平總書(shu) 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(hui) 議上強調,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,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,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、當主角。這些重要戰略部署,充分體(ti) 現了以習(xi) 近平同誌為(wei) 核心的黨(dang) 中央高度重視培養(yang) 人才、關(guan) 心人才、成就人才,賦予了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的定位和崇高使命,反映了新征程對人才的更高期待和強烈渴求。
廣大博士後要堅持“四個(ge) 麵向”,勇攀科技高峰,投身社會(hui) 實踐,為(wei) 全麵建設社會(hui) 主義(yi) 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。(任社宣) |